谈中国青少年高尔夫发展热潮和青少年选手的培养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6月02日09:05 新浪体育 | |
新浪体育讯 今年二月份,广州年仅14岁的小选手冯珊珊获得了中国青少年高尔夫球公开赛A组的冠军.她也是2003年全国青少年锦标赛A组冠军和全国业余公开赛第二名. 在今年皇后杯的比赛中,冯珊珊不仅获个人第三,而且还帮助平均年龄20岁的中国队勇夺团体第二名,这是中国队历史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冯珊珊顿时成为高尔夫媒体追捧的一个小明星. 成为明星的巨大诱惑是不言自明的,尤其是处于高尔夫球手这个多金的新潮行业.中 而这股高尔夫少年化热潮的明显特征是:整个高尔夫球界的动机功利化和短视化.一方面,高尔夫少年的家长们只看到现今高尔夫球选手收入多金的一面,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兴趣,忽视了训练和比赛对孩子自身文化课程学习和身心发展的影响,还有高尔夫球训练的成才率和就业出路等等孩子将来的问题;另一方面,高尔夫相关培训组织和业内人士们为了迎合长官领导的邀功意志,鼓吹高尔夫运动的普及和推广,为提高青少年选手的比赛成绩,不惜拔苗助长,而忽视了青少年高尔夫选手培养规律和成才周期,还有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关乎高尔夫行业持续性发展的问题.这样的功利和短视,对高球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只能在理解高尔夫运动内涵相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家长方面,必须要清楚: 第一 任何运动,要玩得好,玩得出色,没有对这项运动强烈的兴趣是很难做到的.而兴趣对孩子们来说更为重要.任何强制的一厢情愿的做法到头来都会证明是枉然的.不少家长出于炫耀和攀比的心理,让自己的孩子去学高尔夫,看着自己的孩子娇小的身影步入球场,接触着一个在中国带有贵族化光环的高尚运动,在满足自己的心理欲望对孩子的精神投射的同时,家长们也确实要想想,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对这项运动感兴趣. 第二 让孩子参加高尔夫球训练和比赛,意味着必须在保证对高尔夫球训练和比赛时间的同时,对孩子课余时间的割舍,甚至对文化知识课程的学习时间的占用.目前国内并没有专业的青少年高球院校,训练和比赛多由地区高球协会组织.而这样的训练和比赛对青少年文化知识学习的影响程度如何,我们仍持观望态度. 第三 任何一项运动对选手的培养,都有一个成才率的问题,高尔夫球亦不例外.要成才,除了个人天赋和材质之外,心理素质,运气,机缘等都是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家长们在未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之前,就满怀憧憬地跟风让自己的孩子去学高尔夫球,则很难接受孩子不能成才的事实.这也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前途和出路的问题,不得不慎重考虑. 在高尔夫业内和相关培训组织方面也必须认识到: 第一 高尔夫球青少年选手的培养上自有其一套严整的体系和科学规律可寻.借鉴国外经验,在美国就专门设有收费不菲的三所学生型高尔夫院校.他们为学生们制订科学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并对学生们的训练和比赛的时间作合理的分配.避免学生遭受疲劳战术对身体的损害.而对比这样的专业学校和专业的训练理念,我国则只有相应的封闭训练和崇尚三从一大的旧式强度训练理念.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 为了检验训练成果,和满足领导的邀功意志,不得不应付日渐频繁和花样名目繁多的少年组别赛事,对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这样的负担是否合适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 第三,在教育理念上,必须认识到:对青少年来说,学打球并不是终点,而只是工具和过程.青少年高尔夫球的培训,要针对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订.在这个问题上,美国高尔夫球国际学院校长特拉瓦格莱昂纳的一番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目标总是使一个人能够全面地发展。高尔夫是通向这个目标的工具,我们有责任来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应得到名副其实的教育和生活经验。我们并没有在寻找下一个泰格•伍兹。”这是比较理性和有远见的看法. 纵观中国高尔夫的青少年热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结论:青少年高尔夫球事业的发展必须站得高,看得远.顺应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发展步骤和规划,不能因为受一时的功利诱惑和长官意志左右,而做出拔苗助长的短期行为.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2001级旅游管理 杨瑞树) |